十年网站开发经验 + 多家企业客户 + 靠谱的建站团队
量身定制 + 运营维护+专业推广+无忧售后,网站问题一站解决
余杭区社会综合治理平台
大数据时代,每一个字节里都蕴藏着变革的能量。
数字经济先行区余杭,在经济总量领跑全省的耀眼光环之下,正静水流深地汇集着公共数据资源。目前,该区已经形成了一个62亿条量的公共数据资源池。这些高居云端的资源,正通过一个个场景化的应用落地,在政府决策、公共管理、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。
日前,余杭召开全面数字化转型大会,面对云参会的3000余家企业,区委、区政府把第一份考卷出给了自己,提出要以“政府数字化转型为龙头”,带动各领域全面数字化。
海量的公共数据资源如何利用?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如何打通?数据应用如何更好匹配社会需求?一系列难题,正在求解之中。
推倒“数据烟囱”
刀刃向内的改革
时隔一年多,余杭区应急管理局局长谢德庆依然清晰记得,去年9月在青岛举行的20国集团安全生产执法工具研讨会上,媒体和与会代表对余杭智慧安监系统表现出的浓厚兴趣。
作为研讨会唯一受邀的基层代表,谢德庆用了10分钟的时间,介绍了汇聚余杭8000余家企业的智慧安监平台,如何通过实时分析工厂安全生产数据,来预警、处置、整改隐患,从而减少生产事故,保障工人权益。
会上,一些记者对国内正在开展的政府数字化转型,背景不甚了解,提问不断。
谢德庆解释,基层政府的数字化转型,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命,更是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。余杭的城市大脑·智慧安监数据平台,是这两年国内各地政府数字化转型相对成功的一次改革尝试。
自2014年,大数据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,数字化已深入政府各领域。特别是新一轮机构改革后,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纷纷成立了大数据相关职能部门,加快数据的利用。
“但如何让云端的数据真正落地,为政府决策、管理、服务提供帮助,目前仍是一个共性的难题,对余杭来说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。”余杭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陶奇说。
在全区数字化转型大会上,余杭区委明确了方向,要把政府数字化转型,作为破解瓶颈难题、推动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手段。
从问题出发,为改革赋能,再回顾这几年,余杭推出的广受好评的数字化应用,无一不是围绕企业难点、民生痛点推出的。目前,包括智慧安监在内,余杭已建立了包括智慧城管、智慧治网、智慧公安、智慧综治等一系列成熟的数据应用,为政企及广大群众,提供便捷服务。
“我们的体会是,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有数字世界的‘用户思维’。这与‘以人民为中心’的理念是相通的。”陶奇说,以此为方向,数字化要成为一股改革力量,推动政府跨部门、跨层级的数据共享、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。
这其中,实现充分的部门间数据共享共用,建设整体政府,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前提。从余杭来看,近年来推出的每一款较为成功的数据应用背后,都汇集着各部门的合力。
比如,智慧安监中的“工伤事故风险预警防控系统”模块,该应用通过调用卫健部门中因工伤事故就医病人的数据,来追溯企业信息,让应急管理部门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、整治。目前,该系统已帮助整治企业200余家,减少了更大的风险隐患。
“如果从传统的部门思维出发,这个系统没法做。”谢德庆说,“过去,安全生产重点关注死亡率。工伤情况因为数据掌握不全,以被动处置为主。”
为打破此类部门壁垒,2018年,余杭出台相关规定,把“无条件归集,有条件使用”作为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工作原则,形成制度约束。
制度上统一后,还有技术上的难题待破解。在信息化建设之初,政府各部门独立采购或者自建各种信息系统,在内部形成了一根根直上直下的“数据烟囱”。
为此,余杭区启动建设区级政务数据交换中心。通过专业技术团队,将100多个各不相同的数据接口,转换成一个接口,解决了调用难题。如今在余杭,林立的“数据烟囱”推倒后,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资源池,其中归集53个部门合计62亿条数据量,接入省市数据接口170个、区级接口28个。各区级自建业务系统,可以从同一个池子里,“抽取”相关数据。
数据共享互动,既加深部门间的合作,又助推数据池越做越大。比如,应急管理部门调用就医数据,形成了庞大的企业安全生产数据库。这个数据库,对卫健部门参与疫情防控、提供医疗援助,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余杭市民在手机上使用“入学早知道” 。共享联盟余杭站 徐梦雨 摄
驱动“数据中台”
精准计算的服务应用
在数字经济企业集聚的未来科技城,仓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锋案头,放着一本书——《数据中台:让数据用起来》。“数据中台”是记者在走访时,常听到的词。原本它指的是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里,用以汇聚整合数据,为生产、销售服务的平台。
“在数字化时代,政府会越来越多承担数据中台的枢纽角色,利用大数据来服务企业和群众。”徐锋说,面对海量数据,每一级政府作为数据中台的整合能力,体现着各地数字化转型的实力。
在余杭仓前等地,如果在人行道等区域违章停车,车主会收到一条温馨短信,内容除了要求10分钟内驶离,还提供了最近的停车场位置及停车情况。若未驶离,车主将收到一张电子违停通告单。这是余杭城管主导搭建的“智慧城管”系统。
一条不到50字的简单短信背后,其实涉及到数据中台发出的一系列复杂的指令。它就像人体的大脑指挥手脚一样,调动起交管的车牌数据库、电信部门的手机号码库、市政的停车场数据库,通过算法整合,发到车主的手机中。
这条简单而又无微不至的温馨短信,就是时下火热的“场景化”应用。“大数据的创新运用,要与政府、企业、群众的实际需求发生匹配,形成场景化才有意义。”徐锋说。
每一个“场景化”应用,大多涉及不同数据库的调用整合。“通俗地讲就像搭积木,让不同的数据模块拼接在一起,产生适合不同场景的应用。”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陈乾说。
能不能更加聪明高效地来整合数据?循着这个“搭积木”的思路,今年8月,余杭在全省率先上线“数字资源超市”。这个超市里,可以找到云资源、公共服务组件(算法和服务)、数据产品资源、应用软件等“特殊商品”。
“用户可通过积木式的模块组装实现各类应用打造,避免了各部门再重复建设、资源浪费。”陈乾说,“数字资源超市”已为余杭数字化项目建设节省资金约6800万元,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了60个工作日左右。
如何合理地把这些数据资源模块拼装起来,并不是我们想象中,仅靠几个优秀的程序员就能完成的。一个智慧的数据中台,需要多学科参与、多业务协同其中。
“先有想法,再找办法,最后才是算法。这是利用公共数据资源,做出好的‘场景化’应用的顺序。”陶奇说。
“入学早知道”是余杭今年打造的一款教育类大数据应用。市民可通过该应用查询各类教育资源分布、学区未来入学预测等。而政府决策机构则希望通过该应用,辅助统筹各学校新生入学,规划新建学校。
在余杭,记者见到了这款应用的核心负责人之一张宪英,这位长期往返于沪杭两地的女博士,对数据技术其实并不擅长。她的研究专业是人口、资源和环境经济学。但正凭借着她的专业知识,“入学早知道”有了较为完善的模型,再通过算法整合实现了现实应用。“在构建模型时,我们考虑了余杭作为开放性空间的人口流动,还判断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需求,尽量为政府做预判提供支持。”张宪英说。
余杭多个项目的实践表明,数据的运用落地要更简单实用,政府作为数据中台,就必须纳入更多学科的参与、更多业务的协同。为此,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余杭更多的与各类企业、研究机构、高端人才展开合作。比如东湖街道的智慧地下管网,引进了北斗的地理信息技术;仁和街道的人口管理平台引入了专业的社会学模型……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,余杭数据资源管理局还把国内某知名金融公司的数据中台员工“挖”了过来,作为政府雇员,以寻求更多的“想法”“办法”。目前,这位雇员正参与“动态人口库”项目,通过协同区内十部门,更加精确的理清余杭区内人口情况,以辅助政府提供更精准的社会服务。
余杭区政府数字化转型联合创新实验室企业入驻人员在讨论问题。 拍友 张语嫣 摄
促进数据共享
共生共荣的实体经济新空间
开放共享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。因为数据,余杭区政府部门的大门,向社会公众更加敞开。
余杭区“市民之家”四楼属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办公区,但在这里有20余位年轻人,并不是政府工作人员,而是来自企业。他们或聚精会神地敲着代码,或两三人热烈讨论。
这里是余杭区政府数字化转型联合创新实验室,也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“智囊团”。今年8月,为推动公共数据、社会数据的创新运用,余杭向辖区内企业发出英雄帖,召集各类人才。最终,阿里云、脉策科技、码全科技等10家企业通过评审入围,每家企业各有两名人员常驻。
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区,余杭内拥有大量优质的数字经济企业,他们的人才、技术、数据资源,对正在数字化转型的政府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而大量可公开的政务数据落地运用,为这些专业人才提供了展示技术能力的平台。
余杭区委主要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强调,在余杭,政府与企业是一个“共同体”,共生共荣。在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中,亦是如此——政府数字化转型是龙头,企业数字化发展是重点。
“优秀企业能开拓思路,为政府数字化转型,提供新思维、新理念、新技术。”陶奇说,短短两个月时间,实验室就开发了“入学早知道”“数达专线”等产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实验室的成员目前都是志愿者,企业免费提供服务。“余杭的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。这次合作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政府的需求,从而为其他城市的项目积累经验。”脉策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这些企业清楚,全面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,这其中孕育着巨大产业机遇。此前在城市大脑等项目建设中,众多提供数字服务的企业成为攻坚专班的成员,如今,这些企业已成长为行业中坚,参与了国内其他城市的产品建设。
记者调查中发现,在杭州,针对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数据资源的利用,正在形成以行业龙头企业、知名研发机构为引领、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
有业内人士注意到,政府开启数字化转型,正在形成培育企业和产业的新沃土,而且助推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走向深入。比如,通过政务开放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运用,为传统金融增添了双翼,赋能实体经济。
余杭农商银行通过融合政府开放数据和行内数据,推出了数字贷款产品。该产品通过公共信用数据支持,实现企业线上智能授信和线下便捷用信,解决企业贷款申请难、资产评估难、额度满足难等问题。项目全面推广后将惠及余杭区小微企业和6000余家科创企业。
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按照安全可控原则,余杭区数据资源局已开放了部分政府部门的数据,这个敞开的资源池,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。